2022-04-07 10:36:05
来源:本站
1.慈善活动的范围是什么?
答:扶贫、济困;扶老、救孤、恤病、助残、优抚;救助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;;促进教育、科学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事业的发展;;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,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;其他有关公益活动。
2.开展慈善活动应遵循什么原则?
答: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、自愿、诚信、非营利的原则,不得违背社会公德、不得危害国家安全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。
3.慈善工作主管部门是哪个?
答:全国慈善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国务院民政部门,地方慈善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。
4.什么是慈善组织?
答:慈善组织是依法成立,符合慈善法规定,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。
5.慈善组织应当具备哪些条件?
答: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以下条件:一是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;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;三是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;四是有章程;五是有一定的财产;六是有符合条件的机构和负责人;七是符合法律、行政规定的其他条件。
6.如何办理慈善组织审批手续?
答:设立慈善组织,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,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决定。符合条件的,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。
7.慈善组织应该注意什么?
答:慈善组织不得从事、资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,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,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。
8.慈善组织怎样获取募捐资格?
答:慈善组织在依法登记满二年后,可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(制定方案,包括募捐目的、起止时间、地域、负责人姓名、地点、捐赠方式、银行账户等)。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决定,对符合条件的,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。对于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公开募捐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,由民政部门直接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。
9.公开募捐采取什么方式?
答:开展公开募捐,可以采取下列方式:一是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;二是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、义赛、义卖、义展、义拍、慈善晚会等;三是通过广播、电视、报刊、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;四是其他公开募捐方式。
10.公开募捐在什么范围内进行?
答: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只能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的管辖区域内进行,如果确需在区域外进行,应报所在地县以上民政部门备案。捐赠人的捐赠不受地域限制。
11.慈善组织开展定向募捐,应该注意什么?
答:慈善组织开展定向募捐,应当在发起人、理事会成员和会员等特定对象范围内进行。
12.什么是慈善捐赠?
答: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、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,自愿、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。
13.慈善捐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?
答: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赠,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。
14.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时,是否需要签订协议?
答:捐赠人要求签订协议时,应当给予签订协议。其内容包括捐赠的种类、数量、质量、总值、用途、交付时间等。
15.捐赠人承诺捐赠后不履行捐赠义务,怎么办?
答:捐赠人违反协议的,慈善组织可以要求他们交付,拒不交付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起诉讼,依法保护慈善的合法权益。如果捐赠人由于经济状况显著恶化,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和家庭生活的,可向当地民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后,不再履行捐赠义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