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3-24 17:39:02
来源:本站
小时候,我的父母教育我要做个善良的人,但那时还小,全凭自己喜好做事,挨了父母不少的打。后来渐渐的长大了,见多了人和事,头脑里不自觉的就分辨出什么是善。善其实不分地点,不分大小,只要当人们面对窘境的时候,提供善意的帮助都是一种慈善。
有一种慈善叫“牺牲自己,成全祖国”。在今年国庆节期间,父母带我看了一场电影《长津湖》。在零下3-40度的天气里,我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埋伏在异国的雪地里,吃着跟冰块一样坚硬的马铃薯,最后全部冻僵在雪地里。他们为什么背井离乡去异国他乡打仗?只因为他们的背后就是自己的祖国。这是至高无上的慈善,因为他们的牺牲我们的国家得以平安发展几十年。
还有一种慈善叫“奉献自己,造福家园”。在今年夏天疫情期间,我们美丽的响水县城里忽然涌出无数红背心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“志愿者”。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慈善,离开了凉爽的办公室,牺牲了下班陪老人孩子共进晚餐的时间,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巨大风险,暴晒在太阳下,一个个入户登记,指挥着人们排队做检测。有时还面对不明事理的人刁难责骂,可是他们始终恪尽职责、无怨无悔,做着他们觉得是自己“份内”的事。
莫以善小而莫为,当我们成绩不好,老师和同学的一句鼓励是一种慈善,当我们面对饥寒交迫的乞丐,施舍一块面包那也是一种慈善。以往总以为慈善离我们遥不可及,有时当学校组织捐款的时候比别人多捐了一点就沾沾自喜,以为捐的多才是慈善,但如今,我才明白,慈善捐的不是那点钱,是人心。为别人捐出一分一角和捐成千上万的人一样,因为在慈善的天平上,他们是等重的。只要心怀善意,哪怕只能给予微不足道的帮助,那都是慈善,我们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。
有人会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但就是有那么一群人,为了心中那一点“善念”,不求回报,甘愿付出,只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安定,环境变得更美丽,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和谐。
刺骨的严寒,一缕阳光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温暖,荒芜的沙漠,一抹绿色可以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希望,黑暗的夜晚,一根火柴将给四周带来光明。我也坚信做慈善的人也会越来越多,就像蒲公英借着微风,将一颗颗善良感恩的心,如同慈善之花,洒向世间每一个角落。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做这世间一颗慈善之花,常怀感恩之心,常做善意之事,求的内心的那一份心安。
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,如果世上有一种东西可以传承的话,我相信那一定是“爱”!
(三等奖)
作 者:吴思远
学 校: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
班 级:七(17)班
指导老师:刘 影
(本次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响水日报择优刊登)